《北上》:青年学子追忆运河时代选择

《北上》:青年学子追忆运河时代选择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运河边的三代人:当《北上》把千禧年的汗水和眼泪都装进镜头里

你看过那种能把一个时代的呼吸都拍出来的剧吗?《北上》就是这么个狠角色。导演和编剧压根没打算给你讲什么大道理,他们直接把摄像机架在了千禧年的京杭大运河边上,让六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像河水一样自然流淌。那些镜头会说话——夏风华第一次站在北京西站出口时,镜头从她发白的指节慢慢摇到人潮汹涌的广场,根本不用台词你就知道这个姑娘腿在发抖。
《北上》:青年学子追忆运河时代选择
说到人物,夏风华这姑娘太让人揪心了。开场她穿着乡镇中学的校服站在中关村天桥上,看着底下车流连红绿灯都不会看。等到后来她穿着职业套装在同一个位置打电话谈项目,镜头从她脚上的高跟鞋慢慢往上摇——这双鞋跟三年前她妈硬塞进行李箱的是同一双,只不过现在磨出了毛边。还有梁海泓那个混小子,前脚刚在录像厅为《泰坦尼克号》哭成狗,后脚就能为了抢生意把同学揍进医院,这种矛盾劲儿才像真实的青春。
《北上》:青年学子追忆运河时代选择
要说时代感,这片子根本不屑用老歌和旧物件糊弄人。它拍2001年网吧里烟雾缭绕的镜头,能让你闻到当年鼠标垫上的泡面味;拍谢望和倒腾BP机的段落,连他擦汗时在机器上留下的指纹印都清清楚楚。有场戏是夏凤华在电子城偷学装机,镜头从她沾着硅脂的手指拉到窗外正在盖的国贸三期,这种个体和时代的勾连比旁白有力一万倍。
运河精神被他们拍活了。不是那种口号式的歌颂,而是梁海泓他爸在船闸关闭前最后跑的那趟货,是海阔妈妈攒了半年的船票钱变成女儿书包里的英语磁带。特别戳心的是群戏——除夕夜六家人挤在漏水的老屋里看春晚,窗外运煤船鸣着笛过去,这时候镜头突然升到空中,你看见运河像条闪光的拉链,把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悄悄缝在一起。
这片子的叙事节奏很特别。它敢用整整一集讲夏风华学五笔输入法的过程,也敢用三十秒快剪过掉主角三年的奋斗史。有场戏我记到现在:非典时期空荡荡的长安街,夏风华骑着自行车逆行,车筐里装着给同事送的板蓝根。这个镜头没有配乐,只有链条咔哒声和她的喘气声,但比什么悲壮音乐都催泪。
说到三代人的勾连,不得不提谢望和父子。老谢在船厂抡了一辈子锤子,到儿子这儿变成在电脑城卖鼠标。有场父子吵架戏,老谢摔了儿子的光电鼠标,结果滚珠撒一地——这个设计太妙了,既是两代谋生工具的隐喻,又暗合了运河里沉底的鹅卵石。后来谢望和把修好的鼠标放在父亲墓碑前,镜头慢慢变成航拍,你突然发现墓园不远处就是新修的集装箱码头。
《北上》最狠的是它不回避疼痛。梁海泓创业失败后躲在运河桥洞下啃冷馒头,镜头就怼着他喉结的抖动拍;夏风华被房东赶出来时,导演偏选在下暴雨的傍晚拍她拖行李箱,轮子卡在石板缝里的特写看得人牙酸。但这些狼狈瞬间反而让后来的成功显得真实——当夏风华终于坐在自己买的办公室里,窗外运河水映在她电脑屏幕上,那种成就感是装不出来的。
看完全剧再回想开头,会发现编剧早埋了伏笔。第一集小夏风华在运河边放走的那个破木船,最后一集变成了她公司进口设备的集装箱船。这种闭环设计不是炫技,而是暗合了运河千年来的宿命——永远载着人们的希望往前流。当片尾航拍镜头里出现现在的大运河景观,你会发现两岸霓虹里还闪烁着当年"花街六子"眼睛里同样的光。这大概就是最高级的怀旧——不沉溺过去,而是让你看清来时的每一步都算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anwei.yingshibaike.com/index.php/21268.html
《乌云之上》撤档真相:孙俪、罗晋悬疑剧为何紧急撤档?
« 上一篇 04-08
《我会好好的》特辑:张子枫与萌犬的温馨时光
下一篇 » 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