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困牛山》:90年前的红色壮烈记忆

《浴血困牛山》:90年前的红色壮烈记忆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那个12岁的小号手,在困牛山吹响了什么?

"砰!"一声枪响划破困牛山的晨雾,12岁的陈兴下意识摸了摸腰间的军号。这个本该在学堂里读书的孩子,此刻正跟着红六军团十八师的叔叔们趴在战壕里。子弹擦着他破旧的八角帽飞过,他听见团长在喊:"小号手!准备冲锋号!"这是电影《浴血困牛山》里最揪心的画面之一——那些被子弹击中的红军战士倒下时,怀里还揣着没来得及分给老乡的干粮。
《浴血困牛山》:90年前的红色壮烈记忆
陈兴的原型陈世荣活下来了,但这位后来的村支书直到去世前还在做噩梦。电影里有个镜头:被老乡救起的小号手半夜惊醒,摸黑找出藏在房梁上的军号,月光下黄铜号嘴闪着冷光。现实中陈德昌说,父亲总念叨跳崖的战友们:"二班长跳下去前把最后半块糌粑塞给了我,司务长把所有人的草鞋底都割下来煮了汤..."这些琐碎记忆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
《浴血困牛山》:90年前的红色壮烈记忆
贵州师范大学组织观影时,有个00后女生注意到个细节:红军伤员用树枝在泥地上写字。后来她查资料才惊觉,这些穿着草鞋的军人里,有留法归来的工程师,有师范学校的音乐老师,他们本可以过着体面生活。就像影片里那个戴眼镜的政委说的:"我们打仗,就是为了娃娃们以后能在亮堂的教室里学写字。"这话现在听起来像口号,但当你看到银幕上那些知识分子出身的红军,用溃烂的双脚丈量着中国最崎岖的山路时,突然就懂了什么叫"信仰是有重量的"。
《浴血困牛山》:90年前的红色壮烈记忆
当银幕暗下时,你会突然理解为什么90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要看这样的电影。不是为重复那些听腻了的宏大叙事,而是想看清:在生命最后一刻,那个小号手究竟吹响了什么调子?历史档案里记载着,红军的冲锋号谱其实有严格规定,但困牛山幸存者说,他们听见的是支从来没听过的曲子。就像电影里呈现的——当百余名红军在悬崖边齐声唱起国际歌时,军号声突然转成了当地的山歌调子。这个艺术处理相当高明,它暗示着:这些穿着军装的农民,最终把共产主义理想唱成了自己最熟悉的乡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anwei.yingshibaike.com/index.php/21273.html
《夜半凶宅》:白色情人节的惊悚降临!
« 上一篇 04-08
《不说话的爱》:父女情深,传递爱的温暖
下一篇 » 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