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1994》新预告:文青的迷茫与激情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那个画素描的夏天:《艺术学院1994》如何用铅笔线条勾勒一代人的青春
当铅笔在素描纸上沙沙作响,当颜料在调色盘里混成暧昧的灰调,1994年南方艺术学院的夏天就这样被永远定格在了刘健导演的动画电影里。《艺术学院1994》不是那种你会带着爆米花去看的片子——它更像是翻箱倒柜时突然掉出来的旧素描本,纸页泛黄,但每一笔炭痕都在说话。
刘健导演这次玩了个狠的。当整个国产动画都在卷3D渲染和萌系大眼睛时,他偏要用棱角分明的二维手绘来戳人。那些人物轮廓像被炭笔狠狠划过,衬衫褶皱带着速写般的潦草,可就是这种"未完成感",反而让90年代的粗粝质地呼之欲出。有个镜头我记到现在:张小军把烟头摁灭在颜料罐里,烟灰在松节油里浮沉的画面,简直就是那个理想主义与市井气混杂年代的最佳隐喻。
预告片里那句"不是为很多人准备的"的旁白,其实藏着导演的傲骨。当郝丽丽说"我想做真正的音乐"时,背景音里正放着走调的钢琴练习曲;张小军临摹《父亲》时,窗外施工队的打桩声越来越响。这些声音设计绝了,根本就是艺术理想撞上现实时发出的刺耳摩擦声。我特别记得有个转场:镜头从素描本上未完成的裸体人像,直接切到食堂窗口的搪瓷饭盆——艺术与生存的切换,残酷得让人笑出声来。
现在终于有部动画,敢把"艺术到底能不能当饭吃"这个灵魂问题摊在台面上讲了。当张小军对着画廊老板改第十二稿商业插画时,当戴志飞纠结要不要接那个"画得越像照片越好"的肖像订单时,银幕前学设计的朋友们怕是要把手里的数位笔捏碎。这哪是动画啊,根本就是给所有被生活磨圆了棱角的前文艺青年们,放了一封迟到的"致青春"。
记得预告片末尾有个长达十秒的空镜:黄昏的画室里,未完成的油画靠在墙角,调色盘上的颜料已经干裂,但画架上钉着的柯本照片还在风里轻轻颤动。这个镜头让我突然理解,为什么柏林电影节官方手册会用"温柔的反叛"来形容它——在那个还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年轻人用石膏粉和吉他弦,完成了一场静悄悄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