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电影节第76届:2026年2月12日至22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柏林电影节:艺术与争议的十字路口
2025年2月13日到23日,第75届柏林电影节如期举行。那一年,中国导演霍猛凭借《生息之地》拿下了最佳导演银熊奖,这事儿在国内电影圈炸开了锅。霍猛这人挺有意思,之前拍过《过昭关》,讲的是爷孙俩骑摩托三轮车千里探亲的故事,朴素得就像邻家大爷给你讲的家常。这次《生息之地》突然转向,玩起了实验性叙事,把镜头对准了黄土高原上那些快要消失的窑洞,用近乎纪录片的手法拍出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
金熊奖给了挪威导演达格·约翰·豪格鲁德的《性梦爱三部曲:梦》,这片子更绝。开场就是长达七分钟的性爱镜头,但不是那种商业片的香艳拍法,而是用医院手术灯般的冷光,把肉体拍得像实验室标本。中间穿插着女主角各种稀奇古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条鱼被煎熟,梦见和已故祖母跳探戈,最绝的是梦见自己在宜家展厅里生孩子。这片子在电影节放的时候,我亲眼看见前排几个老头中途离场,但留下来的观众最后全体起立鼓掌了十分钟。
转眼到了2026年2月12日,第76届柏林电影节开幕,艺术总监换成了翠西·图特。这位大姐以前在鹿特丹电影节干过,特别爱捧新人。开幕式红毯上出了件趣事——某德国女演员穿着用回收塑料瓶做的礼服,结果走着走着裙子开始解体,她干脆把裙摆撕了继续走,第二天全欧洲媒体头条都是这事儿。这届电影节争议最大的是一部叙利亚纪录片,导演把摄像机交给阿勒颇的孩子们,让他们拍自己眼中的战争。有个九岁女孩拍下的画面让所有评委崩溃——她家阳台视角下,街对面面包店被炸飞的瞬间,镜头突然转向自己正在画画的弟弟,弟弟头也不抬地说:"今天的面包又贵了。"
柏林电影节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儿,它不像戛纳那么端着,也没有威尼斯那么学术气。你经常能在电影院门口看见穿着拖鞋的导演和观众吵架,或者某个评委在酒吧喝大了开始吐槽其他评委的品味。记得有年冬天特别冷,零下十几度,一群影迷为了看某部伊朗电影,在户外排了三小时队,结果放映机故障,主办方给每人发了杯热红酒道歉,大家就在雪地里喝红酒等修机器,最后变成露天派对。
这两年柏林选片越来越"政治不正确",去年有部讲德国移民问题的片子,直接把默克尔时期的难民政策骂成"圣母病发作",放映结束后观众分成两派对骂,导演坐在台上啃苹果看戏。今年更绝,有部韩国电影把财阀黑出天际,三星集团直接给德国大使馆打电话抗议。但这些争议恰恰是柏林的魅力——它敢让各种声音同时存在,就像柏林这座城市本身,伤痕累累但生机勃勃。
说到中国电影在柏林的表现,这几年挺微妙的。前年有部国产片临时退赛,传言说是内容太敏感;去年某青年导演的处女作入围了新生代单元,结果国内媒体集体沉默。倒是霍猛拿奖那次,国内通稿全在夸"中国文化走出去",绝口不提电影里那些敏感镜头——比如村民集体对抗拆迁队那段长镜头,在国内公映版被剪得七零八落。
我特别喜欢柏林电影节的论坛单元,那里总能看见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去年有个日本艺术家做了个"气味电影",观众要戴着特制口罩看片,放到车祸场景就闻到汽油味,放到接吻镜头就飘出薄荷香。放完后有个老太太追着导演骂:"我丈夫二战时在加油站工作过,你差点让我PTSD发作!"导演九十度鞠躬道歉,转头就把这段对话加进了下一版影片。
今年电影节最后一天下大雪,主会场外墙上投影着所有获奖电影片段。金熊奖得主是部巴西电影,讲亚马逊雨林里一个部落用VR技术记录自己文化的故事。当原住民戴着VR头盔跳传统舞蹈的画面投射在雪幕上时,路过的一个柏林流浪汉突然开始跟着跳舞。这个魔幻的场景,大概就是柏林电影节最好的注解——艺术从来不分贵贱,它可能发生在皇宫剧院,也可能发生在街头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