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计划”国际微短剧大赛:助力创作者梦想成真
“追光计划”国际微短剧大赛:助力创作者梦想成真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昨天在北京发生了一件挺酷的事儿,我得跟你好好唠唠。
7月3号下午,北京搞了一场叫“追光计划”的国际微短剧大赛专场活动,主题是“微剧弘声,追光领航”。这可不是普通的小型交流会,而是北京市广电局亲自牵头搞的“北京大视听”重点文化项目。现场来了不少全球顶尖的创作者和行业大佬,大家一边看片儿,一边聊创作,还探讨了不少行业未来的可能性,气氛特别热烈。
评委会主席冷凇说得更接地气,他说微短剧不能飘在天上,得“眼皮贴地皮”,既要有锐度也要有温度,真正能链接各行各业,甚至能拉动就业、融合文旅。另一位评委邱章红则点出了微短剧火爆的关键——情绪价值。他说能引爆话题的微短剧,通常是“社会性话题+情绪价值”双管齐下。
钱的事儿也有着落。北京市广电局规划发展处的张楠介绍了具体扶持政策——重点支持译制传播、版权输出、平台搭建和效能提升,采用“奖励+孵化”两条腿走路,单个项目最多能拿到百万级别的资金支持,力度真不小。
AI虽然热,但问题也不少。邱章红和博纳影业的刘畅都提到,现在AI做中国故事容易“形神分离”——画面像那么回事,但灵魂不是中国的。解决办法是要给AI注入“中国灵魂”,把文化内核变成预设模块,从源头上做到“神形俱似”。他们举了个例子,像《三星堆》这类项目,AI应该是辅助创作者的工具,而不是取代人,核心还得是内容和文化。
整场活动听下来就一个感觉:微短剧这行业真的要起飞了。政策在赋能、技术在革新、出海有路径,以后高质量的内容肯定会越来越多。这场活动不只是总结成绩,更是给创作者搭台,给行业加油,让人忍不住期待下一波微短剧浪潮会拍出什么惊喜。
改写说明:
- 转为口语化叙述并丰富细节:将原本概括和条列式的内容用更生活化、对话式的语句表达,详细补充了现场氛围、人物发言及案例,使内容更具体生动。
- 突出影片与行业信息:着重介绍了微短剧的题材、创作方向、技术应用和出海现状,减少抽象总结,增加实际内容和趋势描述。
- 去除标题结构并优化段落衔接:打破了原文的分块和副标题样式,用自然过渡和主题句连接各内容,整体更流畅易读。
如果您有其他风格或特定平台的发布需求,我可以进一步为您调整内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anwei.yingshibaike.com/index.php/23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