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文化观察:微短剧“新变”
新华网文化观察:微短剧“新变”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微短剧:从手机小屏到电视大屏的华丽转身
最近这两年,微短剧可真是火得一塌糊涂。你随便在地铁上、公交站台瞄一眼,十个人里有六个都在刷那些几分钟一集的微短剧。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到2024年底,中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经飙到了6.62亿人,也就是说,每十个上网的人里,差不多有六个都在看微短剧。
从"土味"到精品
春节档更是热闹,新上线的微短剧超过400部,题材五花八门。制作团队也越来越专业,有些甚至请来了知名导演和制作人参与。质量上去了,观众自然买账。像《黑神话:悟空》和《哪吒2》这样的现象级作品,证明了"用心做事、追求品质"在微短剧领域同样行得通。
最让人意外的是,微短剧不再只是手机上的"小玩意儿"了。现在已经有30多部微短剧登上了省级卫视的黄金时段,从竖屏走向了大屏。广电总局还专门为2025年春节档发布了推荐片单,既有给电视台播的大屏端作品,也有网络平台的小屏端作品。这种"大屏小屏一起上,横屏竖屏都兼容"的玩法,给微短剧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赚钱方式变了
以前微短剧主要靠单剧付费赚钱,现在平台们学聪明了,开始把微短剧作为会员内容生态的一部分。爱奇艺、腾讯视频这些长视频平台都把微短剧当成了吸引用户的新武器。毕竟,留住用户比一次性收费更重要。这种转变也倒逼制作方提高内容质量——粗制滥造的东西,谁愿意为它长期买单啊?
未来会怎样?
业内现在流行三个关键词:"长期主义"、"社会价值"和"技术驱动"。说白了就是,微短剧不能只图一时爽,得考虑长远发展;不能只顾娱乐,还得有点社会意义;最后还得靠技术创新来推动行业发展。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入局,大屏小屏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行当前景看起来挺光明。
从被人嘲笑的"土味视频"到登上大雅之堂,微短剧这几年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它不再只是消磨时间的快餐,而开始有了自己的品质追求和文化担当。下次再看到微短剧,说不定就是你家的电视机在播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anwei.yingshibaike.com/index.php/21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