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1994》:艺术追求,仅为名声?

《艺术学院1994》:艺术追求,仅为名声?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当一群年轻人决定用画笔对抗整个时代

1994年的中国正经历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深圳的工地上起重机昼夜不停,北京的摇滚青年在破旧的地下室里嘶吼,而南京艺术学院的一群年轻人正围坐在画室里,为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学艺术到底是为了什么?"
《艺术学院1994》:艺术追求,仅为名声?
画室里最热闹的戏份总是发生在晚上。一群年轻人挤在暖气片旁边,有人弹着走调的吉他,黄渤配音的那个山东口音的大个子正在争论:"俺爹说学画画将来能当设计师,一个月赚三千!"周冬雨配的南方姑娘立刻呛声:"那你干嘛不去学会计?"这时候董子健配的主角就会默默走到窗前,镜头给到他的速写本,上面画满了同学们争吵时的夸张表情。
《艺术学院1994》:艺术追求,仅为名声?
刘健导演作为画家转行的动画导演,把影片的视觉风格做得极有特色。背景是厚重的水彩质感,梧桐树荫能看出颜料的层次,但人物却是简约的线条动画,走路时关节像生锈的机器人。这种割裂感意外地贴合主题——就像90年代那批年轻人,活在古典艺术教育体系里,满脑子却是躁动的现代思潮。有个镜头我记到现在:一群人手拉手躺在足球场上,镜头360度旋转时,背景的星空是梵高式的漩涡笔触,而他们的身体却像剪纸一样单薄。
《艺术学院1994》:艺术追求,仅为名声?
看完全片最难忘的不是某个具体情节,而是那种潮湿闷热的气息。南京的梅雨天,颜料干不了的味道,食堂铝饭盒里的蒸茄子,还有永远在漏水的天台。这些细节堆砌出一个正在消失的时代,那时候没有网红展,没有拍卖行天价成交,一群年轻人真的会为"画画到底有没有用"吵到凌晨三点。就像片中贾樟柯配音的角色说的:"现在觉得重要的,十年后看可能就是个屁。"但镜头一转,这个说着丧气话的人,凌晨五点已经在画架前调颜料了。
《艺术学院1994》:艺术追求,仅为名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anwei.yingshibaike.com/index.php/22594.html
莫斯科亮相上海影市:推电影产业集群与拍摄优惠
« 上一篇 07-20
《天宝》:雪域女性力量 闪耀暑期银幕
下一篇 » 07-20